2025年,从芯片巨头到AI新锐,越来越多的A股科技公司或分拆子公司、或以“A+H”双重上市模式,争相登陆港交所。
去年,中国证监会推出5项资本市场对港合作举措,其中明确提及支持内地行业龙头企业赴港上市。而在今年5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亦表态称,将鼓励符合条件的境内企业依照法律法规赴境外上市,以增强其全球市场拓展能力等。
据笔者观察,除了已上市的企业,排队等候的A股公司也不在少数。截至2025年7月,已有20多家A股上市科技企业先后递表申请在香港上市,包括豪威集团、蓝思科技、兆易创新等,数量显著高于去年同期水平。港股市场长期以来对新经济企业的接纳度,为不同发展阶段、不同技术领域的科技公司提供了舞台。智能驾驶、新能源、半导体、大数据等多个前沿赛道,不仅让港股投资者有更多机会分享中国科技发展红利,也促进了资本在科技领域的高效配置,推动行业优胜劣汰与良性竞争。
全球化成为关键词:从企业赴港IPO的动因来看,“全球化”无疑是核心关键词。这些企业凭借已有的A股上市地位,其价值在港股市场能得到更充分的挖掘,进而实现合理定价。不仅如此,业内观点普遍认为,选择在港进行二次上市,还有助于企业吸引海外高端人才、拓展国际客户群体,为其全球化战略的推进提供坚实支撑。广发证券分析师认为,从企业战略来看,头部企业赴港上市往往伴随着国际化发展的需求。通过香港这个国际化的金融窗口,企业可以更方便地对接全球产业链、吸引海外合作伙伴,提升品牌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为未来的跨国经营奠定坚实基础。
在人才与客户拓展方面,香港的国际化营商环境本身就是一块“磁石”。对于高端人才而言,企业在港上市意味着更规范的治理结构、更透明的发展路径和更广阔的职业平台,这无疑能增强对海外技术专家、管理人才的吸引力。而国际客户在选择合作伙伴时,往往会将企业的上市地点作为衡量其国际化程度与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指标,港股上市的背景能为企业赢得更多海外客户的信任,帮助其快速切入国际市场的供应链体系。
从产业链对接与品牌建设角度,香港是全球产业链的重要枢纽,企业在这里可以便捷地链接欧美、东南亚等地区的上下游资源。通过港股市场的信息披露机制,企业的技术实力、产能布局和战略规划能被全球合作伙伴更清晰地认知,从而加速与国际巨头的合作进程。同时,上市过程本身就是一次全球范围的品牌曝光,企业借助香港的金融窗口,能够有效提升在国际市场的知名度与影响力,为其产品和服务的全球化推广铺平道路。
以今年7月份在港股完成上市的峰岹科技为例,作为深耕电机驱动系统核心技术的科技企业,公司正全力推进新能源汽车电机芯片、工业伺服驱动芯片等高端产品的研发突破,并加速布局欧洲、南亚等海外市场,对资金的即时调度与高效利用有着强烈需求。在完成H股上市并度过6个月锁定期后,其可借助港股“闪电配售”机制,在短时间内完成股份配售,用于研发中心的设备升级与核心算法团队扩充,确保技术迭代节奏跟上全球车企的合作进度。
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在港股上市仪式上说,“赴港上市意味着我们将更广泛地融入全球资本市场,也是我们推动全球零碳经济的新起点”。港股上市能让企业更直接地对接全球能源转型的资本需求与合作机会,将自身的技术创新融入全球零碳经济的发展浪潮,这种深度参与正是企业全球化战略从“走出去”到“融进去”的关键跨越。
这些企业带着技术创新的底气与全球化的雄心登陆港股,不仅在资本层面实现了“两条腿走路”,更在产业链融合、人才吸引、品牌建设等维度完成了从“本土龙头”到“全球玩家”的身份跨越。而这一过程,既巩固了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核心地位,也让全球资本更深入地参与到中国科技产业的升级浪潮中,共享新经济发展红利。
*免责声明: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争议,请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