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动全球光伏产业。
4月21日,美国商务部公布了对东南亚四国(越南、马来西亚、泰国、柬埔寨)进口光伏电池、组件的“双反”关税终裁结果。在公开的终裁税率中,最为夸张的当属柬埔寨,个别柬埔寨企业被裁定反补贴税达3403.96%!
相比2024年底的初裁结果和今年2月的修订,终裁税率再度飙升。具体来说:
柬埔寨:该国多数光伏企业的反倾销税被认定为117.18%,反补贴税被认定为534.67%,总税率高达651.85%,相较初裁结果翻倍。而包括Hounen Solar、Solar Long PV Tech在内的4家企业,因未配合美国“双反”调查,总税率飙升至3521.14%。
泰国:多数企业终裁税率为375.19%,但有两家企业的总税率高达972.23%。
越南:是目前东南亚四国中光伏企业最多、光伏产能规模最大、对美出口额最高的国家,该国光伏产能面临的终裁税率在120.69%到813.92%之间。
马来西亚:终裁税率相对较低,在14.64%到250.04%之间,包括韩华Q-Cells、晶科能源等国际龙头的属地公司在内,多数企业面临的总税率低于50%。
据悉,上述终裁税率需在当地时间5月20日左右,经过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听证会投票后才会最终落听并进入实施流程。
该消息一出,震动全球光伏产业。
有分析指出,美国此次针对东南亚四国发动的光伏贸易壁垒,实质上延续着遏制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的企图。
中国光伏企业历经多年"双反"、301条款及201关税的持续施压,对美出口已与关税脱敏,主要通过东南亚等海外基地实现对美间接出口。“关税战”冲击虽造成中国光伏厂商海外产能成本上升并进一步挤压盈利,但相较于美国本土制造成本,或仍具相对优势。
反观美国光伏产业,呈现"头重脚轻"的结构特征。尽管全球光伏市值第一被美国光伏组件企业第一太阳能(First Solar)夺走(2024/5/21市值210亿美元),但美国本土产业链集中在下游,以组件和光伏装机为主,上中游产业仍在建设当中,原料主要进口自东南亚国家。
从市场表现来看,美国光伏装机量虽维持正增长,但增速已显著落后于亚欧主要市场。究其根源,一方面,由于美国国内产业对外依存度较高,但本土化政策导致产品原料进口受阻,部分需求被抑制;另一方面,虽然政策支持力度不小,但实际产能落地仍需时间。
*免责声明: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争议,请联系客服。